家長陪同子女使用互聯網, 老師面對互聯網, 青少年上網樂趣 青年網站 u21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
 

2012 年 8月 : 網絡非言語傳播淺説

今天,網絡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品質,還極大地豐富了人類表情傳意的方式,形成了以大量非言語表情符號為其特徵的網絡語言。
網絡傳播中的非言語傳播特點是與網絡傳播本身的屬性密切相關的。網絡傳播起初以文字交流為主,以身體缺場為前提,消除了傳統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過程中的很多線索,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肢體語言、語音語調、兩人間距、環境作用等,將對話置於所謂的“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中。1987年學者庫爾蘭(Culnan)和馬庫斯(Markus)提出“線索濾掉理論” (Cues-Filtered-out),描述的便是網絡傳播中這一重要特點。 為了彌補網絡傳播中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姿態、動作等非言語信息的缺失,人們便創造了很多表情符號來生動呈現和描摹日常面對面交際中的音容笑貌等非言語資訊。可以說,網絡語言的最大特色便是將口語的元素加入到書寫文字中,使雙方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雖然網絡非言語傳播符號異常龐雜,不勝枚舉,但依據其內容特徵還是可以分為五大類:表情符號、電子副言語、虛擬形象、交際場景和“言”外之意。本文旨在對這幾類網絡非言語傳播的發展演進、表現形式及其特點進行簡要的梳理和總結。

網絡表情符號

1982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教授在大學的電子公告牌上建議用:-)這個符號表示笑話,用:-(表示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笑話標誌”迅速出現在公告牌上,其他大學和公司的電腦愛好者以及技術人員也紛紛開始使用這些符號,並用各種標點符號、數字、字母的組合,創造出多種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符號(emoticon),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最普通的笑臉,D張嘴大笑,->邪惡戲謔的笑……我們只需把符號右轉90度即可領略其中的“眉目傳情”。 當網絡表情符號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創造了不用轉頭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號: (^o^)大笑,(^^) 微笑,(^^) v 和平或者勝利……
現在的網絡表情符號已經超出了起初簡單的微笑、憂傷等面部變化,能刻畫其他相對複雜的概念。比如由英文字母,O,r和z組成的圖形符號Orz,形如一個跪在地上的人,表示“五體投地”、“跪地投降”等意思,形象而生動,迅速得到網民們的青睞。
現在,網絡表情符號不再是電腦高手的專利,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創造出自己的表情符號,只要這些符號直觀、幽默、富有創意,就可能被廣泛使用,創作個性化的網絡表情成了一種時尚。
這些互聯網時代的“象形文字” 比文字更具直觀性,更能有效地表達情緒和感受,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廣泛使用。法爾曼教授被譽為“網絡表情之父”,而一個簡單的:-) 符號甚至成了“改變歷史的一張笑臉”!
當然,人們絕不會只滿足於簡單的表情符號。他們還利用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資訊互換標準代碼)定義的字元,組合成更加複雜的字元圖形,這樣的圖案被稱之為ASCII藝術。
下麵的小熊圖案便是用無數的字母和%、&、# 等符號組合而成的ASCII藝術:

網絡表情符號的第二個階段,便是從象形符號向更加直觀和形象表情圖片的發展,如MSN的部分表情符號:

有些圖形以動畫的形式出現,例如日本的考阿妮(Kaoani),圖像不斷彈跳,給人以活潑、可愛的印象:

全世界網民都以極大的熱情加入到了各種表情圖形的創造之中,而雨後春筍般飛速增加的、豐富多彩的圖形圖畫逐漸代替了字元組成的表情符號。許多動畫人物脫穎而出,比如廣為流傳的“綠豆蛙”、“兔斯基”、“悠嘻猴”、“蘑菇村”等。例如,下麵是簡潔而可愛的兔斯基:

網絡表情已儼然成為社會流行元素的代言人。這些可愛的非言語表情符號、圖像和卡通人物,在網絡交際中發揮著言語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

電子副言語

副言語是各種不同性質或種類的、伴隨言語語言的聲音,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功能性發聲,如笑聲、哭聲、歎息聲、呻吟聲、咳嗽聲以及因驚恐而發出的喊叫聲等;另一種是伴隨有聲語言出現的語音特徵,如語音、語調、語速、語頓、音質、音高、音量、停頓等。
網絡語言最大的特色便是把口語元素加入到書寫文字中,以彌補非面對面交流過程中所缺失的音容、笑貌等社會線索(social cues),以期達到未見其人、能聞其聲之效。“網絡語言主要是一種通過文字進行口語式溝通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際傳播口語化的特點, 基本上是一種沒有經過很好整理的口語”。而這些口語元素大多是伴隨言語的副言語。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網絡交流的最大特點便是書面文字加摹擬口語的副言語。
為了讓文字具有“聲音”的色彩,人們通過一些擬聲詞、字母、數字等來表現日常口語中的副言語。如:
幹嗎不理我? 5555555~~~~~~。 再不說話,我就睡覺覺了!Zzzzz~~~~~
在這裏,55555~~~~~是用數字諧音表示哭聲,Zzzzz~~~~~是借用漫畫中的手法,把打呼嚕的聲音形象化了。
數字諧音或諧音造字在聊天中很普遍,例如:
9494 = 就是就是、51880 = 我要抱抱您、53719 = 我深情依舊、 7456(氣死我了)、3166沙喲娜拉(日語:再見)、on9 =online、C9=師奶等。
同時,我們也大量使用中文拼音首字母縮略詞,如: GG(哥哥)、MM( 妹妹) 、TMD( 他媽的) 、BT(變態)等,還賦予別字以新義, 如菌男( 俊男) 、黴女( 美女) 、果醬( 過獎),甚至巧妙地反用詞義, 如:天才( 天生的蠢材) 、蛋白質( 笨蛋加白癡加神經質)等。
再看一例英文聊天的句子:
Uhm…I remember that was a loooooooong time ago. (嗯……,我記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這個句子中, “uhm…” 表示說話者的功能性發聲,而把long(久遠)創造性地寫成loooooooong, 表示說話者拖長了這個單詞以示強調。
在網絡聊天中,人們還常常借用各地特有的方言土語的諧音進行交流。如“俺是東北淫”( 我是東北人, 東北方言發音) 、“你娃瓜戳戳的”( 你傻乎乎的, 四川方言發音) 等, 不僅體現了網絡語言的口語化特點,還揭示了這些交流者的籍貫等非言語資訊。

網絡虛擬形象

以前,網絡遊戲吸引玩家之處莫過於可以自己在遊戲中扮演一個可被人認知的形象,並且隨著級別的提升和裝備的增加,這個形象會不斷改變。韓國網站最先把這種虛擬形象(Avatar)引進到網絡人際溝通的互動過程中,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型塑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形象,選擇髮型、服飾、表情、場景等。這類虛擬角色通常為卡通形象,常出現在論壇上、聊天室裏和遊戲中。
以前,網民在網絡空間中只有ID可供人辨識,現在,網民有顯示個性、表現自我的卡通形象了! 虛擬形象更加直觀,又簡單易懂,且變化多樣,迅速為大眾市場所接受。
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便是著名即時通信服務提供商——騰訊2003年2月正式推出的Avatar服務QQ秀了。它是一個虛擬形象設計系統,用戶可以選擇QQ秀商城的虛擬服飾、場景和人物形象來裝扮自己在QQ聊天室、騰訊社區、QQ交友等服務中顯示的虛擬形象,用戶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同樣可以體驗到現實生活的自由和樂趣。
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運營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是在一個三維空間中構建虛擬的網上世界,它將人類生活的各種場景、細節和體驗完全複製到互聯網上。裏面的“居民”輕鬆地就能按照“理想自我”的想像創建自己的虛擬形象,也可以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外形、皮膚的顏色、鼻子的大小、選擇自己喜歡的髮型、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在虛擬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經歷一個與現實生活平行的第二人生!
現在,虛擬形象已經被廣泛運用於網絡世界。例如,深圳率先在全國推出了互聯網虛擬社會維護秩序的員警形象“警警”、“察察”,網民訪問深圳市內的網站、論壇時,會看見卡通員警浮動圖示。

網站、論壇等都是網絡公共場所,網絡員警“上路”,表明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網上的各種行為同樣有網絡員警維護“社會秩序”。
網絡交際中的這些虛擬形象,一定程度上向對方傳遞了性別、年齡、職業、面部特徵、性格等豐富的非言語信息。

網絡交際場景

布藍達·蘿拉(Brenda Laurel)提出了網絡人際傳播的戲劇模式(Theatre Model), 她認為:人們在網絡上的溝通如同在上演一齣戲,上網者是演員, 而電腦螢幕就是舞臺,各類交際行為就是演員的表演。
那麼,上網者表演的舞臺佈景便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了!
網絡交際場景是雙方網絡交流過程中的共時表演舞臺,現在,即時通訊科技的完善和發展已經能給網絡交流者提供很多共時的聊天背景了,這種典型的非言語環境語言構成了雙方表演的舞臺,起著情感表達、資訊傳遞、氛圍調節的作用。
以MSN即時聊天為例。
首先,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照片或下載一張能表達自己心情的圖片;然後,再為對話視窗選擇背景,與正在聯機聊天的朋友共用:浪漫典雅的“薰衣草”、絢麗多彩的“海底世界”、熱情奔放的“美麗心靈”、 綿綿細雨的“黃昏小徑”、夜色朦朧的“夢裏水鄉”……
現在, 很多聊天場景除了有優美的畫面外,還有悅耳的旋律,有的聊天軟體還提供場景編輯器讓網友自製場景。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片,最愛聽的音樂,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音畫俱佳的聊天場景。這樣完美的情景不知觸發過多少人的靈感!交流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裏開始,充滿詩情和哲理的詞句在鍵盤上流淌,最後又在溫馨浪漫的氣氛中結束!

語言附加值: “言”外之意

儘管網絡傳播中存在著大量的非言語傳播符號,但語言文字始終是網絡語言的主體,然而,富有無限想像力的網民們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文字的字體、字形、顏色、語法規則等來表達言語之外的意蘊。下面是常用的幾類表現手法:

  • (1) 突出某些文字來加強語氣和強化視覺效果
    你好喲!i WARN u!(我警告你!)
  • (2) 重複符號和文字字母,表達強烈的情感
    Kissssssssssssssssss u !!!!!!!!!!!!!!! (吻你!)
  • (3) 多語夾雜或借用英文語法表意
    Go sin la. 先走了(粵語); 好miss u !(很想你!);吃飯ing(正在吃飯),吃ed飯(吃完飯了) 等。
  • (4) 雙音疊字型,增加調侃和親昵色彩
    東東( 東西) 、笨笨( 笨蛋) 、帥帥( 帥氣) 、飯飯( 吃飯或米飯) 。
  • 很多歐美的聊天者則使用動詞的重疊形式(Verbverbing),來表示不斷重複這一動作,具體構成形式為:動詞+動詞+s, 如:Hughugs(多次擁抱)、 nodnods(不停點頭)、 smilesmiles(不斷微笑)等。
  • (5) 拆開文字,標新立異
    青見(靚)、丁頁(頂) 、走召弓雖(超強) 、口木(呆)等。
    同樣,英文交流中有人將整句話的所有字母反寫,讓人琢磨良久後方能恍然大悟,如:retupmoc ym htiw gnorw gnihtemoS.(Something wrong with my computer)。
  • (6) 文字多媒體化
    現在,愈來愈多的漢字被多媒體化了,當我們在螢幕上敲出這個詞時,就會自動彈出這個字的圖片代替。 如:

當然,網絡語言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能在此一一道來。現代無線遙控與虛擬實境技術的結合能將遠端的真實情境傳送回近端使用者,讓網友們不僅能與對方即時文字交流,還能通過音頻、視像技術與對方進行“面對面”似的互動,遠端臨場(Telepresence)使“遠在天邊”的網友有如“近在眼前”般的真切,似乎那些缺失的社會綫索又得到了補償,但這非但沒有改變網絡傳播中大量非言語傳播存在的現實,而且又為網絡視頻傳播過程增添了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言語傳播要素。
在網絡交流這個虛擬的舞臺上,網民體驗了“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其表現欲、想像力、自我意識和深層訴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具有創新性、詼諧性、形象性、經濟性甚至粗俗化等鮮明特點的網絡語言,無疑為網絡人際溝通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和無窮的情趣。

主要參考文獻:

黃春平,彭鐵祥: 《當前網絡人際傳播研究述略—從網絡言語傳播與非言語傳播談起》載《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紀麗宏:《從語言符號論角度談"網絡語言"中的非語言符號》載《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6年07期。
李豔,韓金龍:《IRC —聊天室非語言交際研究》載 《外語電化教學》2003年06期。
葉蓉:《目錄網絡語言的構成及特點探析》,載《文教資料》2007年2月號下旬刊。
餘農榮:《網絡歌曲的傳播學分析:以〈E網情深〉為例》,載《中國網絡傳播研究》(總)第一卷第一輯(2007)。
宗麗,李菁:《符號理論觀照下的網絡語言》載《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1期。
Barnes, S. (2003).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uman-to-human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Interne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本文入選《數位傳播語境下兩岸三地新聞文化探討論文選》,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香港,2009年8月)

作 者 :宋昭勛